廣東省高考綜合改革宣講參考提綱(2019.5.23).pptx
2019,,FOREIGN STYLE TEMPLATES,廣東省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宣講,宣講人:省教育廳主任督學 李璧亮,目 錄,,充分認識高考綜合改革的重大意義,高考綜合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立足現實、著眼未來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統的部署。,,,,,2014年第一批試點:浙江、上海(2014年底公布) 2017年第二批試點:北京、天津、山東、海南(2018年公布) 2018年第三批改革省份:廣東、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重慶(2019年公布) 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2021年高考按新方案考試和錄取,原則:試點先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40多年來,我國考試招生制度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體系,為學生成長、國家選才、社會公平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對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縱向流動、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考制度總體上符合我國國情,權威性、公平性社會認可,必須長期堅持。,1977年,中央決定恢復高考制度,1985年,1988年,1999年,2007年,標準化考試改革,實行標準分,“3+X”(X為大綜合+1),“3+文科基礎/理科基礎+X”,2010年,,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現行,,保持高考制度穩定——統一高考,著力解決突出問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國發〔2014〕35號,全面了解《實施方案》的研制過程,“三個始終“ 始終把黨中央、國務院對高考綜合改革的要求貫穿于全過程。 始終按照教育部的統一部署和要求。 始終按照《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粵府〔2016〕17號)的精神和要求。,,,,,,,,,,,一,17個省市調研(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東、江蘇、福建、重慶、湖北等),二,省內18個地市教育局、33個縣(市、區)教育局,113所高中學校,三,廣東省高考綜合改革專家咨詢委員會2次論證。,四,1萬份問卷調查,,,,1門必選 其他2門任選 36.51%,,浙江、山東方式 55.18% 41.39%,,現有模式,聽說、筆試各1次 56.83%,,,,,,高職與本科相對分開 71.39%,,,,,選科科目,賦分方式,一年兩考,分類考試,,,向各地政府分管領導、教育局領導、高校校長和教師、初高中校長和教師、學生及家長8個不同群體發放10440份問卷,就高考改革涉及的選科組合、選考科目、賦分方式、考試次數和時間安排、招生錄取方式等進行調查。,五、征求意見座談會。2019年2月20—21日,10個省直部門、21個地市和20所高校代表。 六、開展風險評估。2019年1月委托第三方對《實施方案》進行風險評估,為低風險。 七、與同期啟動改革的其他7省市密切溝通聯系,對選科模式、選考科目賦分方法、招生錄取模式等集體研究,基本保持一致。 八、總結我省高考改革探索的經驗,傳承廣東改革成果。如考試時間和次數安排,英語一年兩考等。 九、教育部統一部署,先后召開8次集中調研會、專題會,進行專題研究、論證、部署,提出明確要求。,,,省政府報教育部備案同意,以省政府名義正式印發,準確把握《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2019年4月2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廣東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粵府〔2019〕42號)(下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的基本框架分為“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加強管理”和“保障措施”四個部分,共5760字。,,,,,1.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合理成才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學生成長、國家選才和社會公平的有機統一。 2.到2021年基本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初步構建起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的人才成長“立交橋”,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高校考試招生管理體制機制。,總體目標,,,學業水平考試,,分合格性考試和選擇性考試兩種 合格性考試覆蓋所有科目 語文、數學、英語3門科目每年考1次,安排在1月開考;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6門科目每年考2次,安排在1月和6月開考。 合格考成績呈現方式有三種:合格/不合格、等級、分數。 考試成績一考三用:一是作為學生畢業的主要依據;二是作為春季高考招生的依據之一;三是作為同等學歷認定依據。,,,學業水平考試,,選擇性考試為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6門科目,成績計入高考總分,安排在6月統一高考考試科目結束后進行,僅限當年我省夏季高考的考生參加,一年考1次,成績當年有效,作為普通高校夏季高考招生錄取的依據之一。 選擇考成績呈現方式有兩種:物理、歷史為卷面分,其他4門為等級分。,,,學業水平考試,信息技術、通用技術、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等合格性考試科目由各地市教育局統一組織實施。具體時間由各市根據課程教學進度統籌安排。,,,改革前后對比,,種類增加:1種——2種 科目沒變但類型不同(合格考科目和選擇考科目) 考試時間不變:1月和6月 考試次數不變:1次 保持穩定性和延續性,2018年12月,我省出臺了《廣東省教育廳關于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辦法(修訂)》(粵教基〔2018〕28號),主要內容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5個方面。 普通高中學校要將經過一定程序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導入省的信息管理平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本科高校考試招生主要安排在夏季進行,與現行時間一致,考試科目按“3+1+2”(必選+限選+任選)模式設置,“3”為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1”由考生在物理、歷史2門中選擇1門,“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中選擇2門。 高考總成績750分,其中“3”和“1”直接采用卷面分,共550分;“2”實行等級賦分,各100分。,夏季高考,主要任務,,等級分換算對應表,等級賦分,主要任務,在考生卷面分轉換成等級和等級分的過程中,考生在相應選考科目考生群體中的成績排序不會發生變化。,,第一步:依據考生群體的卷面分的統計分布所確定人數比例,按比例確定各等級兩極的分數。 第二步:根據等比例轉換法則計算每個考生等級分。,夏季高考按照“院校專業組”方式實行平行志愿投檔錄取。 院校專業組 就是將一所院校選考科目要求相同的若干個專業合成一個組,每個組內可包含數量不等的專業,一所院校可設置多個“院校專業組”,以“院校專業組”為單位進行投檔錄取。,院校專業組,主要任務,,對于選考科目,要求高校分專業組在物理、歷史2門科目中提出1門科目要求,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科目中提出不超過2門科目要求。 學生的選考科目須完全符合高校提出的選考科目要求才能報考。同時,其對應的合格性考試科目必須合格。 體育類、藝術類專業除“3+1+2”的選科組合外,還要有相應的術科考試成績才能參加錄取。,院校專業組,主要任務,,主要任務,面向三類不同的學生群體。 (1)普通高中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文化素質直接采用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語文、數學、英語3門科目成績,職業技能參加職業適應性測試。 (2)中職學校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文化基礎重點考查公共基礎知識,職業技能包括專業基礎理論測試和專業基本技能證書。 逐步建立中職學校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并將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依據。 (3)初中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文化素質逐步采用中考成績,“職業素養”由高職院校自行組織測試。,春季高考 安排在春季進行 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特別要指出的是,我省允許被春季高考錄取的學生參加夏季高考,可以參加夏季高考本科高校錄取,延續了我省現有政策。,,,,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和管理 建立健全高校招生自律機制 深入實施招生“陽光工程” 加強和規范高考加分管理 4個方面確保高考改革規范有序。,加強管理,主要任務,,,提高思想認識,確保高考綜合改革穩妥有序推進 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各級政府對高考綜合改革應承擔的責任 加強條件保障,加大人財物等投入力度,為改革提供必要的條件保障 加強宣傳引導,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凝聚改革共識,營造良好改革氛圍,組織保障,主要任務,,,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實施方案》落地落實,高考綜合改革是黨中央確定的重大政治任務。確保高考綜合改革順利推進的前提和關鍵是要統一思想認識,形成改革共識,凝聚改革力量。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國家和省的決策部署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進高考綜合改革的各項任務上來,齊心協力,推進工作落實。 《實施方案》已經公布,關鍵在于全力以赴抓落實,大家要從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的角度去認識、理解改革方案內涵。 沒必要也不允許對改革方案“評頭品足”,沒必要也不允許對改革方案發表所謂的“學術觀點”,更不允許誤讀、曲解改革方案。,,,,,已出臺,準備出臺,1.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已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2.普通高中全面提升行動方案及其6個子文件(生均公用經費、學生發展指導和綜合素質評價3個文件已出臺),1.辦學標準、教學組織管理和高中階段學校與高校協同育人3個文件在抓緊研究制訂) 2.關于信息技術等5門合格性考試科目組考工作的指導意見以及研究完善普通高考志愿填報和投檔錄取模式、春季分類考試招生錄取模式、夏季高校招生錄取辦法等,各地、各有關部門和高中學校要制訂配套政策措施, 為選課走班教學做好科任教師、教學場地和教學設施設備等方面的充分準備,確保各項改革政策接得住、用得好,確保把各項措施全面落實到學校、教師、教學和學生層面。 一是完善“選課走班” 二是高中學校管理體制 三是教學管理方式 四是教師區域走校 五是教師績效工資分配等制度,,,,(三)轉變教育政績觀,堅決剎住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等不良風氣,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和正確的教育政績觀。 一是嚴禁炒作“高考狀元”和高考錄取率 二是不得以高考升學率、重本率等指標作為對教育行政部門、高中學校的考核依據 三是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所屬高中學校下達升學指標 四是不得以高考成績為唯一標準獎懲局長、校長、教師等,,按照“地市加強統籌、縣區具體推進、高中抓好落實”的工作總思路,不斷加強高中學校辦學條件建設。既要因地制宜,出臺不同的改革舉措,又要堅持協同推進,加強部門聯動,為高考綜合改革順利實施提供良好的條件保障。,,,,,,,,一是新建、改擴建一批普通高中校舍和附屬設施,配齊必要的教育教學儀器設備。 二是要制定消除大班額和減少超大規模學校的措施辦法。,,,惠州,湛江,河源,云浮,截至2018年底,我省普通高中共有56人以上大班額2993個,約占全省普通高中總班級數37431的8%,全省從2019年秋季普通高中起始年級起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到2021年秋季全面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各地要按照廣東省財政廳 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建立全省公辦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制度的通知》(粵財教〔2018〕399號)文件精神,建立公辦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制度,明確撥款標準,不能低于省定的2019年、2020年、2021年每生每年分別為500元、600元和700元的標準,并不斷提高投入保障水平。,,,,一是各地要指導學校開展分類分層教學,建立行政班和教學班并存并有效運行的教學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四)加強條件保障——全面推行“選課走班”教學模式,二是各地要因校制宜,結合校舍、師資等條件,有序實施選課走班。積極探索與選課走班教學相適應的學校教學管理制度,構建行政班與教學班、班主任和導師制有機結合的班級管理制度。對于校舍、師資和生源質量比較好的學校,實行“大走班”;對于教學場地、師資條件受限的學校,實行“小走班”。,,三是全面推行全員育人導師制,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涯規劃指導,特別是建立與高校的協同育人機制,開設內容豐富的生涯規劃課程,加強選課指導、專業報考指導,確保教學組織有序開展。 四是加強智慧校園建設,根據實際情況建立普通高中選課排課系統,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逐步實現選課、排課、管理、評價等管理活動智能化。,,,,,,,一是深化教師管理制度改革。 二是積極探索市域統籌、大力推進縣管校聘。 三是深化教師考核評價和績效工資制度改革。,,9392,10416,化學,生物,,,,,,,,,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初級職稱,未評職稱,,,本科以上學歷 14.88萬,,,生師比,達到國家標準要求,數量穩步增加,2017年底,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教材〔2017〕7號)。 2018年8月,印發《關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基〔2018〕15號),提出分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的要求。 《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做好普通高中課程教材實施工作的通知》(粵教基函〔2018〕213號),明確2018年、2019年入學的高一年級學生使用2003年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各地要深入貫徹李希書記在全省教育大會上強調“加強各級考試招生機構能力建設” 的講話精神,在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經費投入等方面予以保障,對各級考試招生機構的內設機構和職能進行調整優化,確保各級考試招生機構能力建設適應新高考的需要。,,,各地各校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視電臺等主流媒體及官微、官網等加大我省改革方案的宣傳力度,通過問答、動漫、海報等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對改革方案進行解讀。 同時,要加強風險防控,健全輿情和風險防控機制,加強輿論引導和輿情動態監測,加強風險研判,做好應急處置方案,確保我省高考綜合改革平穩有序。,,,省將按照“省培引領、市縣為主、校培聯動、覆蓋全員”的原則,分層次、多形式對全省市縣教育行政部門、高校、高中開展全員宣傳培訓。 各地市、縣(市、區)、高中學校要落實好“市縣為主、校培聯動”的要求,明確職責任務,層層抓好各級各類人員培訓,做到全覆蓋。,,,,,宣傳培訓,各地市要著重抓好對縣(市、區)教育局長、市屬高中學校校長、高一年級長和教師的培訓,通過形式多樣的專題學習培訓,在教育系統內部形成強大的推動改革的工作合力。,各縣(市、區)要著重抓好縣域高中學校校長、高一年級長和教師的培訓。各市、縣要在8月份前,完成包括所有高中校長、分管教學副校長、教務部門、級長和科任教師的各類培訓。,各高中學校要著重抓好全體學生及家長的培訓。高一年級班主任要組織本班學生認真學習我省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引導學生合理選課走班。每所學校要組織1-3場改革專題家長會,對全體學生家長開展宣講培訓,務必做到家校聯動,改革內容應知盡知。,,THANKS,謝謝聆聽,